获取短信验证码
2025-08-19
本文将系统梳理高速滚动轴承打滑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关键进展,结合动力学理论与试验方法,为解决航空发动机等极端工况下的轴承失效提供了重要参考。以下是该研究的核心内容与创新点:
一、打滑机理与失效危害
打滑定义与本质
高速滚动轴承在轻载或润滑不足时,滚动体与滚道间的牵引力无法克服阻力(如润滑剂黏滞力、保持架惯性力),导致滚动体转速低于理论值,出现宏观滑动现象。打滑引发的摩擦热会破坏油膜,造成滚道擦伤、磨损甚至烧伤,占航空发动机轴承失效案例的 36.93%。
典型失效形式
陀螺滑动:球轴承因陀螺力矩与接触摩擦力矩失衡,产生垂直于滚动方向的滑动。
拖动滑动:高速轻载时,离心力使内圈接触载荷降低,滚动体被保持架拖拽产生轴向滑动。
瞬时滑动:联合载荷或变速工况下,接触载荷突变引发瞬时冲击滑移。
二、动力学理论模型发展
国外研究奠基
GUPTA 模型:1979 年提出球轴承与圆柱滚子轴承动力学模型,引入弹流润滑牵引系数,开发 ADORE 程序模拟复杂工况下的打滑行为。
SEPDYN 软件:通过极坐标系简化运动方程,缩短计算时间,适用于工程应用。
国内研究突破
热弹流耦合模型:史修江等建立考虑热效应与非牛顿流体的热弹流润滑模型,实现动力学与润滑分析的迭代求解,提高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动态性能预测精度。
热流固耦合模型:高帅等构建五层循环结构模型,耦合温度场、流场与固体变形,模拟角接触球轴承在高速下的热弹性行为。
非线性动力学模型:涂文兵等通过弹簧模拟滚动体与保持架碰撞,揭示径向游隙、保持架间隙等非线性因素对打滑的影响。
模型局限性
现有模型普遍忽略轴承温度场与内部流场耦合,且牵引系数多采用简化曲线,导致高速工况下的打滑预测精度受限。
三、试验方法与监测技术
打滑率测量
电容传感器法:在保持架侧梁安装凸耳,通过电容信号周期性变化计算保持架实际转速,结合理论转速得出打滑率。
多传感器融合:结合电涡流位移传感器、振动加速度传感器,实时监测轴承振动与位移,辅助判断打滑状态。
试验台设计创新
多参数可调系统:西安交通大学研发的试验台可模拟变转速(0-30000r/min)、变载荷(轴向 / 径向 10kN)、变润滑(油温 0-200℃)等工况,支持多轴承耦合打滑研究。
临界转速匹配:通过改变支承刚度调整试验台模态参数,使其动力学特性与真实高速机械一致。
四、关键影响因素分析
工况参数
转速与载荷:转速越高,离心力越大,内圈接触载荷降低,打滑风险增加;径向载荷可通过增大接触应力抑制打滑,但超过临界值后效果减弱。
润滑条件:润滑油黏度越高,黏滞阻力越大,但过高黏度会加剧搅油功耗;环下润滑因冷却效果好、耗油量少,成为优选方案。
结构参数
径向游隙:游隙过大导致载荷分布不均,游隙过小则加剧热膨胀风险,需通过优化设计平衡。
保持架材料:轻质材料(如锡磷青铜)可降低惯性力,减少打滑引发的冲击。
五、打滑抑制与预防措施
设计优化
预紧力匹配:基于 Hirano 准则,通过轴向预紧力补偿离心力,防止球轴承陀螺滑动。例如,7000C 角接触球轴承在 2000N 径向载荷下,20000-70000r/min 转速范围内可完全避免打滑。
非圆滚子设计:普惠公司 JT 系列发动机采用椭圆滚子轴承,通过附加载荷抑制轻载打滑。
润滑改进
油气润滑:替代传统喷射润滑,减少搅油损耗,同时提高散热效率。
润滑剂改性:添加纳米颗粒或极压添加剂,增强油膜承载能力与抗磨性能。
监测与控制
实时监测装置:开发基于传感器的打滑率监测系统,结合神经网络算法实现早期预警。
主动预紧技术:通过电液伺服系统动态调整预紧力,适应变工况需求。
六、未来研究方向
理论模型深化
建立热弹流润滑 - 温度场 - 结构变形耦合的多物理场模型,提升高速轻载工况下的预测精度。
开发适用于工程的简化预测方法,降低对复杂参数输入的依赖。
试验技术革新
研究轴承腔内润滑油分布可视化技术,揭示油膜破裂与再生机制。
结合数字孪生技术,构建虚拟试验平台,模拟极端工况下的打滑行为。
材料与工艺突破
探索陶瓷轴承、涂层技术等新材料,提高抗打滑与耐磨性能。
优化保持架制造工艺,降低质量与惯性力,如采用空心滚子或碳纤维增强材料。
七、行业应用与案例
航空发动机
罗尔斯